• <samp id="gwy8y"><tbody id="gwy8y"></tbody></samp>
    <tr id="gwy8y"></tr>
    <th id="gwy8y"><s id="gwy8y"></s></th>
  • <ul id="gwy8y"></ul>
    <ul id="gwy8y"></ul>
       
       
      東營發布重大發展規劃!涉及高校引進、新興產業等!
      更新時間:2018/11/27 閱讀:2004 次 

      東營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東營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單位:
          現將《東營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東營市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21日

       

      東營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

      為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的批復》(國函〔2018〕1號)精神,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發改地區〔2018〕67號)和《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實施意見》(魯發〔2018〕9號)、《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的通知》(魯政發〔2018〕7號)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全面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18-2022年。
          第一章形勢環境
          一、基礎現狀
          黨的十八大以來,東營市委、市政府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注重提高質量效益和經濟轉型升級,著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傳統動能加快改造提升,新動能快速成長,為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全市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2013年以來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3%,2017年達到3801.78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232.9億元,年均增長8%。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155億元,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25億元。19家企業進入山東省企業百強,23家企業入圍山東省民營企業百強,12家企業入圍中國企業500強,18家企業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均居全省前列。
          (二)產業轉型升級邁出新步伐。把石化產業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突破口,嚴格落實“1+N”布局,編制了石化產業發展規劃。圍繞建設高端石化產業基地,全力推進芳烴、乙烯、己內酰胺三大高端化工項目,取得明顯進展。幫助地方煉化企業爭取進口原油使用量達到3110萬噸。在全省率先開展化工生產企業“四評級一評價”,2017年159家“差”評企業停產整頓,淘汰落后產能1070萬噸。累計完成規模企業公司制改制383家,提前兩年完成省定任務。石化、橡膠輪胎、有色金屬產業成為全省轉型升級示范產業集群。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發展到670家、2333家、1280家。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從25.7%提高到33.8%,全域旅游示范市創建工作初見成效。
          (三)創新能力實現新提高。強化創新驅動,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分別達到4家、16家,馬德里國際注冊商標、中國馳名商標、山東名牌產品分別達到412件、34件、149件,高新技術產業比重達到36.2%,獲批建設中國(東營)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創建首批國家知識產權強市。積極引進高校、科研院所,山東勝利職業學院移交地方,中科山東東營地理研究院簽約落地,北航東營飛行學院、青島科技大學資源化研究院項目順利推進。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持續優化,專業化、技能型、多層次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四)改革開放增創新優勢。2013年以來,累計調整市級行政權力事項1726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全部取消,公布 “一次辦好”事項1460項,“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面推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多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全面推行,全市市場主體達到17.2萬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進展順利,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扎實推進。對外開放持續深化,外貿進出口總值達到1312億元,年均增長12%。東營綜合保稅區運行良好,籌建進口肉類指定口岸獲得國家質檢總局批復。橡膠輪胎展、石油裝備展通過國際展覽業協會(UFI)認證。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成立投資促進委員會和十個產業投資促進委員會,2017年在建項目340個,到位投資459.17億元。
          (五)環境質量得到新改善。深入實施水氣土污染整治專項行動,全市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主要污染物平均濃度分別累計下降37.4%、36.1%、57%、28.3%,省控重點河流主要水質指標COD和氮氧化物平均濃度分別累計下降8.9%和60.9%。實施燃煤電廠(鍋爐)超低排放改造和“工業綠動力”計劃,2017年改造取締燃煤小鍋爐1881臺,清理“散亂污”企業877家。全力保障配合上級環保、海洋督察,開展整治攻堅行動,解決了一大批突出環境問題。推進實施三年增綠計劃,累計新增造林面積3.3萬公頃。加強自然保護區保護治理,累計修復濕地8萬畝。
          (六)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新突破。全市綜合交通網規劃和以高速鐵路站點為核心的綜合樞紐控制規劃基本編制完成。天津至東營至濰坊高鐵已完成預可研報告,濱州至東營高鐵已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淄東鐵路東營段完成擴能改造,黃大鐵路建設順利推進。東營港10萬噸級航道、東營港疏港鐵路開工建設,廣利港防波堤延伸、南防波擋沙堤建成投用,實現開港通航。勝利機場航線增至16條,跑道延長工程建成投用,國產ARJ21飛機成功試飛。長深高速廣饒至高青段等工程開工。黃水東調應急工程東營段加快推進,對廣南水庫進行了襯砌改造,達到向膠東地區送水條件。
           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質量效益不高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新舊動能轉換的任務十分艱巨。傳統動能主體地位尚未根本改變,多數產業處于價值鏈中低端,特別是對石油工業依賴程度較高,轉型升級壓力大。新經濟規模偏小,新業態、新模式處于起步或跟跑階段,新動能對經濟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尚未形成。自主創新能力不強,83%的企業研發機構分布在傳統產業領域,新興產業領域的研發平臺嚴重匱乏,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的不足10%,特別是高層次人才極度缺乏。大氣、水、土壤等污染問題比較嚴重,節能減排壓力不斷增大。資本等要素市場發育仍不充分,直接融資比例嚴重偏低,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和政府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優勢挖掘不夠,國際化服務體系建設相對滯后,全面開放的廣度深度有待進一步拓展。以上制約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問題,迫切需要創新思路加快解決。
          二、機遇挑戰
          當前,國內外形勢錯綜復雜、穩中有變,我市發展機遇和挑戰并存,必須準確把握世情、國情、市情深刻變化,切實將機遇和潛力化為現實,將風險和挑戰化為動力,在新一輪轉型發展中贏得主動和先機。
          從國際看,世界經濟仍處于長周期深度調整階段,國際保護主義明顯抬頭,經濟問題政治化傾向加重,各國經濟復蘇步伐分化,外部環境不明確性明顯增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孕育重大突破。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3D打印、新材料等多點突破、融合互動,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興起,全球新的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加速生成,全球產業格局正在經歷重大調整。 
          從國內看,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市場變化帶來的需求性下調、轉方式帶來的結構性下調、資源環境趨緊帶來的約束性下調同時存在、相互交織。經濟結構性矛盾出現新變化,存量矛盾集中處置的陣痛難以避免。黨的十九大深刻闡明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了科學行動指南,將進一步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國家根據穩中有變的新情況,圍繞穩就業、穩金融 、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加大補短板和財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力度,將為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疊加釋放政策紅利。
          從我市看,東營處于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緊緊抓住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獲批建設重大機遇,統籌謀劃、科學部署,健全完善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將有助于一攬子解決長期以來制約我市發展的瓶頸問題。目前,全市上下形成了凝心聚力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濃厚氛圍,具備了良好的政治基礎、工作基礎和群眾基礎,為東營新舊動能轉換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第二章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圍繞資源型城市轉型、經濟轉型“兩大任務”,牢固樹立和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為核心,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引領,突出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方向,全力實施開放、融合、聚焦“三大戰略”,推進項目建設、“雙招雙引”、環境打造、金融動能轉換“四大舉措”,激發改革、創新、投資“三大動力”,推動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打造山東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黃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設富有活力的現代化濕地城市。
          二、主攻方向
          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加快推動新技術異軍突起、新產業培育壯大、新業態層出疊現、新模式蓬勃涌現,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引領支撐經濟發展的強大動能。
          產業智慧化。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運用新技術、新管理、新模式,加快制造業智慧化改造,提升服務業智慧化水平,推動農業智慧化發展,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標準,實現價值鏈向高水平躍升,促進“老樹發新芽”“有中出新”,實現傳統產業提質效。
          智慧產業化。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車聯網、空天海洋、生命科學等領域,加速知識、技術、創意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特色產業,推動“筑巢引新鳳”“無中生有”,實現新興產業提規模。
          跨界融合化。順應產業融合發展趨勢,深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培植壯大農業“新六產”,加快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旅游業與上下游產業融合、產城融合、軍民融合,推動產業行業交叉滲透提檔升級,不斷衍生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實現跨界融合提潛能。
          品牌高端化。深入實施質量強市和品牌戰略,完善區域品牌培育機制,加強質量標準化建設,積極開展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優質產品生產基地、知識產權示范園區、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創建和認定,打造一批國內外知名的產品、企業、行業和區域品牌,全面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品牌高端提價值。
          三、主要目標
          到2022年,經濟質量顯著提升,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新舊動能轉換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新動能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質量效益全面提高。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潛力充分釋放,集約集聚發展格局全面形成。經濟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明顯提高,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新經濟占比達到30%。淘汰落后產能階段性任務基本完成。
          ——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引進、培養、用好人才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創新創業各類支撐更加有力。創新體系、創新平臺、創新能力建設不斷加強,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達到2.75%,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2%,建設成為創新服務高效、高端資源聚集、產業充滿活力的國家創新型城市。
          ——生態環境全面改善。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制度深入實施,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城鄉環境更加優美宜居,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
          ——體制機制日趨完善。動能轉換體制更加完善成熟。以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的市場準入制度基本建成,行政審批服務效能顯著增強,政府服務水平大幅提高。要素自由有序流動,公平交易的市場體系基本形成,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開放型經濟新優勢集聚顯現。對接融入“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環渤海合作發展等戰略取得重大進展,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出口占全省比重達到6%。與黃藍兩區各市合作更加密切,對內對外雙向開放不斷擴大。
          新舊動能轉換主要指標
          指標單位2017年2022年(一)質量效益類1.新經濟占比%21左右302.全員勞動生產率萬元25.8826.5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占GDP比重%6.174.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5.810.55.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17.2226.工業化信息化融合指數—67.18757.山東省企業品牌價值百強企業數量個79(二)創新發展類8.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比重%2.642.759.科技進步貢獻率%58左右6210.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家14920011.PCT國際專利年申請量件143012.“互聯網+”指數—0.321(三)對外開放類13.經濟外向度%343614.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比%5.3815.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出口占全省比重%5.16(四)環保及民生類16.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完成省下達任務17.可吸入顆粒物(PM2.5)濃度降低%—完成省下達任務
          第三章發展布局
          以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范圍內的我市國家和省級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及海關特殊監管區為重點,覆蓋全市陸域和近海海域,堅持梯次擴散與節點輻射相結合,全面推進與集中集約相協調,加快形成“三區帶動,四片支撐,融合互動”的新舊動能轉換總體布局。
          一、三區帶動
          臨港高端石化產業集聚區。以東營港經濟開發區(東營港綜合保稅區)、河口藍色經濟產業園、利津濱海新區為主,堅持港區一體、融合發展,三位一體、集群發展,重點做大做強世界級煉化一體化產業,培育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海洋裝備、臨港物流等產業,打造高端石化產業基地。
          新興產業突破區。以中心城區、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東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主,重點發展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現代海洋等產業,大力發展現代金融、新一代信息技術、文化旅游、醫養健康等產業,改造提升有色金屬等產業,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打造全市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
          高效生態農業創新引領區。以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為主,輻射帶動現代畜牧業示范區、現代漁業示范區等,著力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培育發展生物產業、現代種業、現代畜牧、現代漁業、健康食品加工、農業智能裝備制造等產業,打造成為帶動東部沿海區域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強大引擎。
          二、四片支撐
          廣饒—大王片區。以廣饒經濟開發區、大王經濟開發區為主,重點改造提升橡膠輪胎、汽車零部件制造和紡織、造紙等產業,培育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
          利津—陳莊片區。以利津經濟開發區、利津循環經濟產業園為主,重點發展新材料、資源再生利用、有機化工、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培育發展裝備制造、現代物流、新型建材等產業。
          墾利—勝坨片區。以墾利經濟開發區、勝坨精細化工園為主,大力發展汽車零部件、生物醫藥、裝備制造、新材料等非油替代產業,提升精細化工產業,積極探索油田礦區土地再利用新途徑。
          河口片區。以河口經濟開發區為主,重點改造提升石油、石化裝備制造產業,培育發展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
          三、融合互動
          強化產業布局“全市一盤棋”,以分工互補為方向,實施產業園區整合,推進產業體系、基礎設施、管理服務、生態環境治理一體化建設。統籌推進資源要素配置,健全產業合作利益分享機制,促進園區、企業、項目配套協作,增強資產、資本、資源配置的精準性和高效性。
          專欄1省級以上重點園區發展方向
          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臨空產業示范區、產業轉型升級及海洋經濟示范區、產城融合示范區、先進制造示范區四個示范區。振興發展有色金屬、現代海洋、現代服務業等支柱產業,轉型發展新材料、石油裝備、汽車及零部件等主導產業,突破發展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先導產業,推進產業融合發展、產城融合發展。
          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圍繞鹽堿地綜合治理利用,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綜合創新平臺,培育生態高值農業、電商、大數據、文化創意等新興業態,重點發展現代種業、生物產業、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智能農機裝備制造業、農業科技服務業,建設世界鹽堿農業研發中心、農業科技創新轉化中心,打造現代農業科技產業聚集區
          東營港經濟開發區(東營綜合保稅區):整合煉化能力,發展烯烴、芳烴等產業,帶動下游高端化工產業發展,提高煉化一體化水平;發揮綜合保稅區平臺優勢,降低涉及進出口業務企業成本,打造集化工產業、新材料產業、綜合保稅區、液體化工品倉儲物流和港口碼頭服務業于一體的高端、綠色、智慧石化產業基地。
          東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構筑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油服及高端石油裝備制造產業為主導,以海洋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助力,以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爭創國家級高新區。
          廣饒經濟開發區:優化提升橡膠輪胎、石油化工等傳統產業,建成全國重要的橡膠輪胎和汽車配件生產基地。廣泛推廣應用智能制造裝備、技術和產品,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型裝備制造等產業,爭創省級化工園區。
          墾利經濟開發區:大力發展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汽車及配件制造等主導產業,培育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配套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打造軍民融合產業區。
          河口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石油石化裝備、新型建筑材料、新能源等主導產業,培育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信息技術、現代金融等新興產業,建成全省重要的石油石化裝備產業承載區、產城融合發展引領區。
          利津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有機化工和新材料產業,LNG裝備、石油及環保設備等裝備制造業,現代物流、金融服務、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輻射帶動中小企業創業園、工農復合型產業園區。
          大王經濟開發區:做大做強橡膠輪胎、汽車配件、綠色造紙等產業,著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和高端裝備制造業,打造新型工業化產業基地。
          第四章聚焦發展特色產業
          加快應用新技術新管理新模式,瞄準國際標準,推動特色產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煥發生機活力,促進全產業鏈整體躍升。嚴格落實去產能任務,充分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著力化解煉油、輪胎等行業過剩產能。
          一、石化產業
          以集聚、集群、“上大”、拉長產業鏈、高中低一體化為方向,堅持創新、安全、環保、質效聯動發展,加快優化產業布局和產品結構,建設全國重要的綠色循環石化產業示范基地。
          (一)建設高端石化產業基地。堅持港區一體、融合發展,三位一體、集群發展,在全省發展高端化工、建設魯北高端石化產業基地中當核心。
          1.延伸優化產業鏈條。以芳烴綜合利用、烯烴綜合利用、化工新材料三大產業鏈為核心,推動石化產業鏈延伸優化。依托煉油、乙烯、芳烴裝置提供的各種基礎有機原料,進行延伸加工和補鏈發展,重點提升合成材料、有機原料、精細化學品產業發展規模和水平。創新發展化工新材料,著力發展特種工程塑料、特種合成橡膠、特種纖維、功能性膜材料、生物基/可降解高性能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電子化學品等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積極探索發展前沿新材料。
          2.推進一體化協同發展。東營港經濟開發區,著力發展外向型臨港石化產業,重點推進芳烴、乙烯、己內酰胺等大項目建設,帶動下游高端化工產業發展,形成烯烴下游、聚酯、尼龍、化工新材料等優勢產業鏈。同步推動地方煉化產能整合,建設規模、流程具有競爭力的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提升基礎原料產業規模。利津濱海新區,承接和延伸東營港基礎有機原料,發展化工新材料和特種化學品,適度發展基礎原料產業。河口藍色經濟產業園,突出綠色、高端、精細化發展特色,主要利用東營港和利津濱海新區的產品,進一步高端化精深加工,創新發展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石化頂端產品和石化產業“補短板”產品。
          3.強化“港”“網”“區”配套設施建設。“港”方面,把港口作為高端石化產業基地的重要支撐,加快推進10萬噸級進港航道及導堤工程、LNG接收站、大型原油碼頭、10萬噸級及以上液體散貨泊位等項目建設,構建大港口、大物流、大化工、大倉儲的綜合產業體系。“網”方面,加強鐵路網、公路網、油氣管網、水網等建設,積極發展海公、海鐵、海管聯動業務。“區”方面,統籌協調各園區之間物流倉儲、水電氣熱、安全環保、生活保障等配套設施,構建安全、高效的支撐體系。
          4.加強土地和環境容量保障。統籌東營港區、河口區仙河鎮、利津縣刁口鄉土地,完善土地利用規劃,對區域內的僵尸企業、不在產業鏈上的小型化工企業予以取締或兼并為關鍵項目創造空間
          (二)推進鹽化工穩步發展。堅持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實施石化鹽化一體化項目,推動與石化產業結合,建立園區資源閉路循環系統,實現循環發展。控制基礎燒堿規模,推動氯堿行業開展國際技術合作,延伸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耗堿、耗氯等綠色精細化學品,適度發展食品級、電子級鹽化工,開發防腐涂料、無機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新產品,形成多元化、精細化、功能化的新型鹽化工體系。鼓勵海水綜合利用,開展鉀、溴、鎂等資源提取,完善產業鏈。
          (三)著力推動綠色發展。實施基礎化工產業優化整合,推動煉化企業由“一油獨大”向油化并舉”轉變。利用清潔生產、智能控制等先進技術改造提升現有生產裝置,降低消耗,減少排放,提高產品質量和綜合效益。完善化工園區產業升級與退出機制,推動園區外化工企業進園入區,促進集聚發展。培育壯大中國(東營)國際石油化工貿易展覽會,加強石化產業產能和技術國際合作交流,打造面向世界的產業平臺,帶動新興石化服務業發展。
          專欄2石化產業重點建設內容
          高端化工項目。200萬噸/年芳烴及配套2000萬噸煉化一體化項目、120萬噸/年乙烯及配套工程項目、120萬噸/年己內酰胺-聚酰胺產業一體化及配套工程項目、油品轉型升級一體化工程項目、20萬噸/年環氧丙烷聯產45萬噸/年苯乙烯項目、100萬噸/年烯烴芳烴聯合項目、10萬噸/年光學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項目、10萬噸/年聚碳酸酯共混改性項目、480噸/年均苯四甲酸二酐及1000噸/年聚酰亞胺電子薄膜項目、35萬噸/年特種聚醚多元醇項目、10000噸/年乙酰舒泛鉀及20000噸/年二甲基乙胺項目、高性能橡膠助劑建設項目、160萬噸/年聯合芳烴項目、尾油加氫異構制潤滑油項目、渣油油漿深度加氫制取烯烴芳烴項目、45萬噸/年丙烷脫氫項目、25萬噸/年烷烴混合脫氫及配套項目、芳烴綜合利用項目、260萬噸/年烯烴芳烴綜合利用一體化裝置及配套工程、2.5萬噸/年橡膠新材料項目、1.5萬噸/年鹽酸羥胺項目、1.3萬噸/年二元醇類及碳酸二辛酯項目、60萬噸/年尾油異構脫蠟裝置、3萬噸/年醫藥中間體項目、10萬噸/年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生產項目、5000噸/年食品添加劑項目、12萬噸/年2-丙基庚醇項目、12萬噸/年異壬醇項目、18萬噸/年苯乙烯類熱塑性彈性體項目。
          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管網。東營港至廣饒原油成品油輸油管線,董家口港至濰坊至魯中、魯北輸油管線工程(三期),煙臺輸油管道干線延伸工程,系列油品支線。
          二、橡膠產業
          發展高性能橡膠輪胎產品,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打造區域品牌。
          (一)擴大橡膠輪胎國際影響力。推進輪胎企業兼并重組、資源整合,推動產業關聯企業協同發展,提高輪胎產業集中度,著力打造3-5家進入全球輪胎行業前列的企業。加強產品研發和品牌能力建設,支持企業運用馬德里體系建設自主品牌。加快智能制造步伐,開發應用綠色制造技術,有序淘汰低端產能,重點發展輕型載重子午胎、工程子午胎、航空胎等特種輪胎,開發綠色輪胎、雪地輪胎、安全輪胎、智能輪胎等乘用車輪胎新產品。加快發展輪胎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擴大網絡營銷覆蓋率,構建多元化的產銷體系。進一步提升中國(廣饒)國際橡膠輪胎暨汽車配件展覽會水平,為海內外企業深化合作搭建起良好平臺。
          (二)發展橡膠配件材料。合理規劃發展膠帶、膠管、密封件、減震制品等非輪胎橡膠產品,重點發展安全、節能、環保等領域高性能橡膠配件材料,拉長橡膠產業鏈。探索研發感光橡膠、導電橡膠、磁性橡膠、親水橡膠、形狀記憶橡膠、醫用橡膠等高新技術橡膠材料,提高產品附加值。
          專欄3橡膠產業重點建設內容
          產業集聚區。墾利區、廣饒縣橡膠輪胎產業集聚區,山東省橡膠輪胎產業示范基地(廣饒經濟開發區)。
          重大發展平臺及建設項目。中國(廣饒)國際橡膠輪胎暨汽車配件展覽會、“胎大王”電商平臺、年產20萬噸鋼簾線項目
          三、石油裝備產業
          堅持產品和服務并重、海陸并重發展方向,加強技術創新和產業服務化,加強集聚集約發展,建設特色鮮明、技術高端、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石油石化裝備制造基地。突破關鍵技術與核心部件,提升綜合集成水平,加快推動高端裝備創新發展。
          (一)加快石油裝備產品升級。發揮國家采油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作用,攻克一批行業共性技術,促進總裝及配套產業協調發展。積極調整產品結構,突出大型化、智能化、網絡化、一體化、個性多樣化、高可靠性、模塊化方向,重點發展成套鉆井設備、大型壓裂成套裝備、固井裝備、大型壓縮機、地震勘探系統、成像測井系統等產品,加快海洋油氣裝備、非常規油氣裝備等高端產品研發和產業化進程。
          (二)打造“產品+服務+品牌”價值鏈。瞄準服務型制造方向,開拓裝備新市場領域,推動產業由提供設備向提供系統集成總承包服務轉變、由提供產品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拓展。積極發展石油裝備交易、會展、商務、培訓、認證、技術信息服務,進一步提升中國(東營)國際石油石化裝備與技術展覽會水平,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品牌。
          專欄4石油裝備產業重點建設內容
          產業集聚區。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東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石油裝備產業聚集區,墾利區、河口區石油裝備配套產業集聚區。
          重點建設項目。內燃機后處理裝置專用載體項目、LNG罐式集裝箱項目、年產50萬只大型乘用車鋁鎂合金車輪、石油環保裝備制造項目、SGOT海工智能裝備制造項目、大型電氣傳動與裝備制造及研發中心項目、燃氣驅動鉆機電傳動與控制系統研發項目、海上邊際油田移動式采儲修一體化平臺研制及產業化、年產240套高端整體式井口裝備項目、油氣井作業修井服務自動化作業機、石油鉆(修)井一體化智能作業裝置、河口高端石化裝備產業園項目、新松機器人產業園、新型高端 OCTG 螺紋自動化生產系統項目(石油鉆采裝備智能化生產項目)。
          四、有色金屬產業
          不斷提高有色金屬產業集群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形成以綠色低碳為理念、高新技術為引領、智能制造為支撐、配套服務為輔助的產業體系。
          (一)提升冶煉水平。在穩定現有冶煉規模基礎上,進一步整合產業資源,提高企業冶煉技術水平,打造集有色金屬冶煉、精深加工、廢金屬回收等于一體的多元化有色金屬園區。完善廢雜銅回收拆解體系,擴大國內廢舊資源利用量,推動產業原料多元化發展。優化“冶煉循環6+1”模式,高效回收銅、金、銀、鉛、鋅、鉍、碲等元素,提高尾渣、煙氣、余熱、水資源等循環利用水平。實施國際產能合作和技術合作,推動企業海外布局,培育國際化企業集團。
          (二)拓展延伸產業鏈。推動產業鏈條由銅件、銅材向高強高導銅合金材料、高性能金屬材料等延伸。積極研發生產電磁線、特種線纜、光伏板帶等高附加值產品,加快建設一批精深加工項目,實現有色金屬產品在軌道交通、船舶、石化、新能源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完善國際物流臨港綜合服務區、海關監管直通場站等設施功能,建成具有粗銅、銅精礦等原料進口和陰極銅等產品出口功能的國際化物流基地。
          五、新能源新材料產業
          突出新能源新材料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作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積極融入全省新材料產業“1351”工程,推動形成基礎材料提檔升級、關鍵戰略材料發展壯大、前沿材料持續發展的新材料產業體系,在全省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產業中當骨干。
          (一)發展新能源產業。強化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設,有序開發各項新能源,打造全省重要的新能源及裝備制造基地。利用北部灘涂、鹽堿地,建設黃河三角洲光伏領跑者項目,擴大光伏裝機總量。提高生物質電力比重,形成生物天然氣、生物燃料、生物質電力的多元化格局。穩步推進地熱能利用,探索推進波浪能利用。加快新能源轉化利用核心設備的研發生產,大力推進東營鋰電技術研究院等平臺建設。建設適應新能源發展的智能電網及運行體系,打造高效清潔發電設備、高壓輸變電設備、智能配電設備等裝備研發生產基地。推廣光熱建筑一體化、地源空氣源熱泵、新能源汽車等應用,提高新能源在城市能源消費中的比重。
          (二)大力發展先進基礎材料。以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基礎原料產業為基礎,以利津濱海新區、河口藍色經濟產業園為依托,加快提升化工新材料規模和水平。利津濱海新區重點在工程塑料及高性能樹脂、合成橡膠及彈性體、合成纖維、精細化學品領域打造一批優勢產品,河口藍色經濟產業園重點發展特種工程塑料、特種橡膠、特種纖維、電子化學品、綠色助劑等特色高端石化產品。依托廣饒縣化工產業園,整合現有原材料資源,發展合成橡膠等高分子新材料,實現與橡膠輪胎產業的融合發展。依托有色金屬、石油裝備、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稀有金屬、高附加值銅深加工產品和高強高硬高性能金屬材料產品。
          (三)加快發展關鍵戰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依托現有骨干企業,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鞏固電子陶瓷材料產業技術優勢,培育壯大碳纖維、氨綸芳綸、玄武巖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著眼產業升級方向,加快發展先進高分子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粉末冶金、高性能輕質合金等產品。積極發展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新型半導體材料、晶體材料以及石墨烯、納米材料、3D打印材料、超導材料和生物基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大力開發智能材料、膠體材料、仿生材料、納米材料、新型超導材料和生物基材料等,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廣泛帶動性的創新成果。
          專欄5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重點建設內容
          新能源重點建設項目。5萬噸/年廢舊磷酸鐵鋰電池正極材料資源化項目、5000噸/年動力電池添加劑項目、山東廣饒多能互補智慧能源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利用耐鹽甜高粱稈年產10萬噸變性燃料乙醇綜合產業化項目、6兆瓦生物質燃氣熱電聯產項目、天然氣熱電聯產工程、河口陸海風電產業基地示范工程。
          新材料重點建設項目。功能陶瓷新材料產業園、新大新材料產業園、中科鋼研(河口)產業園、碳素新材料產業園、3.6萬噸/年復合透氣膜項目、8萬噸/年非晶帶材及5000噸/年納米晶帶材項目、1600噸/年SPB系列產品(電子化學品基礎性新材料)項目、高導熱陶瓷基板項目、2000噸/年聚酰亞胺薄膜項目、超大型中空結構復合材料墊板項目、50萬噸/年水性涂料二期項目、消費電子陶瓷外殼材料項目、年產能12萬立方米新型PET芯材生產項目、8萬噸/年高檔差別化分散染料及配套項目、固泰爾公司26萬立方米/年工業化住宅PC材料項目、1萬噸/年工程塑料助劑(HR)項目、高端環保農用化學品新材料產業園項目、60萬噸/年氯化法高純超細金紅石型二氧化鈦生產項目、石大科技產業園高端石化新材料項目。
          第五章培育發展優勢未來產業
          推動優勢、未來產業加速崛起、重點突破,打造新興產業集群,加快推進產業融合,著力構建三次產業相互共融的現代產業體系,培育形成新動能主體力量。
          一、文化旅游產業
          實施“旅游富民”三年行動計劃,發揮資源優勢,豐富新型文化業態,擴大旅游產品供給,提升綜合服務質量,推進文化、旅游業多元化發展,建設具有東營特色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在全省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中當龍頭,打造黃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
          (一)構建黃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體系。依托河海交匯、新生濕地、野生鳥類三大世界級旅游資源,按照“一核、兩帶、多片區”空間布局,培育黃河入海核心吸引物,建設黃河入海國家風景帶和濱海濕地國家風景帶,推進各縣區錯位發展,打造以“黃河入海·濕地東營”為總體品牌,東方濕地之城、石油名城、孫子故里、呂劇之鄉等為特色品牌的黃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體系。辦好國際孫子文化旅游節、黃河口(東營)國際馬拉松賽、山東省呂劇藝術節等各類節會、賽事,創建黃河口生態旅游區、孫子文化旅游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和黃河水城省級旅游度假區,不斷提高黃河口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按照“政府做線路,企業做項目,政府和企業合力做市場”的思路,創新旅游體制機制,依托骨干企業及引進企業打造精品旅游項目,廣泛利用各類媒體開展主要客源地和海外營銷活動,拓展境內外旅游市場。
          (二)實施旅游富民工程。推進一批重點旅游項目,打造“黃河入海”核心景觀旅游產品,完善旅游市場要素,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挖掘文化內涵,發揮生態優勢,開發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產品,豐富鄉村旅游業態。完善“政策扶持、財稅支持、用地保障、多規合一”四位一體的政策保障體系,支持涉旅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參與“旅游富民”三年行動計劃。提升旅游公共服務質量,構建旅游富民支撐體系。搭建“陸上、水上、空中”立體交通網絡,建設完善旅游集散體系。推進旅游景區信息化建設,實現免費無線網絡、信息推送、智能導游、在線預訂等全覆蓋,建設智慧全域旅游服務中心。加大高端度假飯店、經濟型飯店、精品民宿建設力度,培育“美食東營”餐飲品牌,完善旅游住宿接待體系。持續推進旅游廁所革命。加強旅游市場監管和誠信體系建設,提供安全放心、便捷優質的旅游消費環境。
          (三)打造特色文化產業。堅持“抓大托中扶小”統籌發展,培育一批擁有自主品牌、特色鮮明的優勢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項目,扶持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集團,打造1-2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建成3-5個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提升演出娛樂業服務水平,培育1-2個在省內知名的演藝品牌。著力創新和豐富文化消費業態,培養市民文化消費理念,推進東營區等創建省級文化消費示范縣,打造文化消費聚集區。
          (四)積極發展數字創意產業。培育壯大1-2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競爭力強、成長性好的數字創意龍頭企業。重點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云、數字文化、數字電影、移動多媒體、網絡廣播電視、手機游戲等新媒體、新業態發展。借助現代營銷和技術手段,結合時尚流行文化元素,對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項目進行策劃、包裝,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產業化經營。
          專欄6文化旅游產業重點建設內容
          黃河入海核心吸引物培育工程。與國內一流運營商合作,將河海交匯、新生濕地、野生鳥類三大世界級旅游資源,培育成精品旅游產品,創建國家5A級景區。推動黃河口生態旅游區、市現代畜牧業示范區和墾利區黃河口鎮一體化打造,通過招商引資,形成“區內游覽、區外休閑”、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旅游產業集聚區。
          黃河入海國家風景帶、濱海濕地國家風景帶建設工程。重點實施黃河國家風景廊道、“養生天下”中草藥種植體驗基地、黃河三角洲國際慢城、羅蓋村田園綜合體、太極小鎮泰升田園綜合體、利津縣“七龍河”田園綜合體、黃河花海、美好時光青海小鎮田園綜合體、黃河口濱海旅游特色小鎮、金泥灣現代漁業綜合區、海來利田園綜合體、萬畝海參、利津濱海旅游綜合體、東營中心漁港海洋經濟產業園區等項目。
          縣區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東營區做好城市旅游發展文章,打造集觀光休閑、溫泉療養、商務會議、養老養生于一體的休閑旅游度假區,推進華八井景觀化打造,協調勝利油田科技展覽中心對公眾開放,適時搬遷至南二路勝利石油科技館,建成一批集中展現石油文化特色的旅游景點。河口區做好軍旅融合文章,規劃建設軍墾小鎮、孤島槐林等項目,展現軍馬場歷史文化。墾利區做好農墾文化、濱海旅游發展文章,規劃建設知青小鎮等一批農旅融合項目,完善海洋牧場旅游功能,推動鄉村振興和經略海洋實施。廣饒縣做好孫子文化、紅色旅游文章,以創建5A級景區和省級旅游度假區為目標,指導孫子文化旅游區和紅色劉集旅游區進一步提升景區內涵和檔次水平。利津縣做好黃河尾閭、濱河旅游文章,以鳳凰濱河旅游度假區、黃河三角洲國際慢城等項目為重點,促進黃河灘區旅游經濟發展。
          鄉村旅游富民提升工程。實施孫武湖“一湖兩岸”鄉村旅游集群片區、史口鎮鄉村風情壹號路鄉村旅游集群片區、王莊森林公園鄉村旅游集群片區、永安鎮鄉村旅游集群片區、李鵲園藝小鎮、史口蝸牛小鎮、民豐湖文旅特色小鎮、黃河口知青小鎮、仙河牧場小鎮、小劉橋村、朱家村、南賈家村、萬爾村、前關村、千乘園、五一農場、六戶雙福花卉田園綜合體、蓮心灣旅游度假區等項目。
          旅游融合富民提升工程。實施紅色劉集旅游區、孫子文化旅游區、景明水語小鎮科教基地、勝利街道孫家濕地田園綜合體、墾利華澳大地田園綜合體、河口區“黃河故道·錦繡田園”田園綜合體、鹽文化博物館提升、電文化博物館提升、黃河王酒文化特色小鎮、桃花島田園綜合體、綠竹韻生態苑、黃河口系列體育賽事、廣饒上農休閑旅游景區鄉村旅游后備箱示范基地等項目。
          重大節會、賽事活動。孫子文化旅游節、黃河口(東營)國際馬拉松賽、山東呂劇藝術節、“黃河入海”國際文化旅游節、黃河三角洲濕地槐花節、城南春節廟會、黃河口龍舟賽、墾利西宋桃花節、墾利紅光趕海拾貝節、郝家鎮葡萄文化旅游節、龍居鄉村旅游文化節、山東省呂劇票友大賽、黃河口(東營)呂劇藝術展演、綦家嘴鄉村旅游文化節、南賈家蜜桃采摘節等。
          二、現代高效農業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產業與生態、農村、農民、精準扶貧等有機結合起來,以工業化的理念推進農業現代化,以發展工業園區的模式建設農業園區,在全省發展現代農業產業中當標兵。
          (一)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和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積極發展高效特色種植,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生態高效型種植結構。實施耕地質量提升工程,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穩定提升糧食產能。大力發展鹽堿地農業,推進鹽堿地改良技術、耐鹽作物研發,建設鹽堿地農業科技創新基地。開展棉花高產創建,實施“菜籃子”惠民工程,抓好工廠化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鼓勵農牧結合,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合理布局規模化養殖場,鼓勵建設大型現代畜牧園區、大中型現代牧場。推進林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穩步發展林果產業和種苗花卉產業。積極拓展林業發展功能,做實做強林下經濟產業鏈條,實現生態效益價值化。到2022年,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30萬噸左右,蔬菜規模化種植面積達到35萬畝左右,工廠化食用菌產能穩定在35萬噸左右,肉蛋奶總產量達到80萬噸。
          (二)加快發展農業“新六產”。促進農林牧漁業與加工、流通、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推動產業鏈相加、價值鏈相乘、供應鏈相通“三鏈重構”。大力發展工廠化農業,鼓勵種植業、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規模化發展,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全程化監管,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完善農業配套服務體系,形成農產品集散中心、加工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銷中心。加快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體系建設,支持優勢產區和關鍵物流節點批發市場建設,推進市場流通體系與儲運加工布局有機銜接。發展多元化農業生產性服務,完善農資購買租賃、機種機收、統防統治、烘干倉儲等社會化服務體系。抓好農業與旅游業融合,大力發展都市農業和鄉村旅游,建設一批田園綜合體。積極探索農產品個性化定制服務、會展農業、農業眾籌等新型業態。
          (三)提升農業信息化和裝備水平。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應用,鼓勵對大田種植、畜禽養殖、漁業生產等進行物聯網改造。采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改進監測統計、分析預警、信息發布等手段,健全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加強農業產品服務網絡銷售。提升農業科技和裝備水平,大力推進農業生產經營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專欄7現代高效農業重點建設內容
          重點建設項目。光農復合型產業園項目、利津金河灘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項目、生豬生態養殖項目、東營市智慧農業物聯網硅谷項目、高檔花卉、蔬菜種苗繁育暨產業化示范項目、東營藍海生態農業養殖項目、奶牛全產業鏈生態養殖示范工程、生豬全產業鏈示范工程、年出欄100萬頭生豬養殖項目、年出欄500萬頭生豬養殖及屠宰分割深加工項目、黃河三角洲科研基地建設項目、黃河口國家農業公園、華澳大地國家農業公園、黃河生態經濟帶建設項目、年利用2.5萬噸農作物秸稈生產食用菌擴建項目、牧漁歸陸上海洋牧場東營項目、1.5億只/年肉雞屠宰深加工及冷鏈物流一體化項目、得利斯食品加工園。
          三、生物醫藥產業
          瞄準前沿技術方向,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等產業,促進醫藥、養老、養生等多業態融合發展,打造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產業鏈。
          (一)提升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水平。重點發展基因工程藥物、新型疫苗藥物、生物診斷試劑等生物醫藥,突出發展海洋糖類創新藥物、海洋小分子創新藥物、海洋中成藥等海洋藥物,大力發展現代中藥,加快現代生產技術與傳統生產工藝融合,推廣生物酶仿生提取、膜分離、超臨界萃取等新技術、新工藝在中成藥研發和生產中的應用。
          (二)創新醫養健康服務模式。規劃建設休閑養生、特色醫療、文化教育養老服務基地,打造養老服務產業園區,創建黃河口生態濕地醫養結合示范區。鼓勵醫養結合,推進醫療機構為養老機構開通預約就診綠色通道,養老機構為入住老年人提供不同形式醫療衛生服務,將符合條件的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納入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定點范圍。大力發展基于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健康服務產業,支持商業應用程序開發,推進遠程醫療、移動醫療和醫藥物流等第三方服務規范發展。提高健康醫療大數據開發利用水平,構建基于大數據的醫療決策支持系統。支持社會力量建設第三方檢驗中心、影像中心、透析中心、消毒供應中心等,實現資源共享。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向養老、康復、養生服務延伸,支持社會力量開辦醫養結合機構,提供個性化、多層次醫養服務產品。推動傳統家政企業拓展健康養老服務新領域。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發展體育健身俱樂部,創新體育場館運營機制,促進體育消費。建設科學健身指導體系,倡導“運動處方”模式,開展慢性病運動干預。
          (三)完善醫養健康發展環境。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和分級診療制度改革,加強城鄉醫療對口支援,加快全科醫生培養和符合條件的醫生多點執業。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加強醫養健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支持居家養老服務機構與周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診所等基層醫療機構深化合作,將醫療護理和康復等服務延伸至家庭,為特殊和老年群體提供日常護理、保健咨詢等服務。
          專欄8生物醫藥產業重點建設內容
          生物醫藥。新醇系列產品生產項目、生物科技產業園及東營天東制藥有限公司二期項目、8000噸/年新甾醇項目。
          健康養老。東營市新型養老社區建設項目、黃河口生態濕地醫養結合示范區、東營區人民醫院外科病房樓建設項目、山東匯東頤長生養老服務項目、東營佰昆康復醫院項目、東營合德醫院分院項目、河口區中醫院醫康養綜合建設項目、河口區河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養結合項目、墾利區人民醫院建設項目、廣饒縣人民醫院建設項目、利津縣中心醫院新院區建設項目、利津縣第二人民醫院整體遷建項目、利津醫養健康產業園建設項目。
          四、航空航天產業
          依托商飛基地建設,大力發展通用航空、航空金融、航空租賃、航空教育培訓、航空旅游、空港物流、航空運動、航空維修、飛機代管、服務作業、飛行娛樂等航空服務打造中國北方最大的“民機4S店”,建設環渤海地區通用航空服務中心。積極引進航空復合材料、航空電子、飛機零部件制造等配套產業項目,打造航空及飛機零部件制造配套基地。
          (一)發展通用航空服務。開展通用航空教育培訓,構建飛行員、空乘、地勤維修、保養等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體系。加強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商飛公司合作,共建北航東營研究院和飛行學院。吸引民間資本進入東營通用航空市場,開辦航空運動學校和通用航空專業技術人員實訓基地。依托中科院無人機應用與管控研究中心,建設無人機遙感綜合驗證場和無人機空港,打造綜合型無人機基地。大力發展航空旅游、航測、航攝、飛機播種、飛機防治、私人商務、科研試飛等通用航空服務,通過舉辦中國滑翔傘/動力傘、中國/國際航空模型運動大賽等賽事活動,引導發展滑翔、跳傘、熱氣球、航空模型等航空運動服務。
          (二)加快航空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搭建與航空物流發展相匹配的物流功能平臺、信息平臺、商務支持平臺,為航空運輸與物流企業提供信息交換、金融、清關等一站式服務,提高客貨通關能力。推進黃河口、東營南、河口、利津、廣饒等通用機場建設。
          (三)推動發展航空航天裝備。依托空港產業區,積極引進通用航空制造、無人機等產業項目,融入航空產業鏈。扎實推進航天科技城建設發展小型運載火箭、特種鋁材、裝備電纜等配套產品,加快開發北斗導航接收、發送等關鍵設備和部件。重點推進低成本運載火箭總裝基地、軍用航空發動機葉片制造、航空導航與飛行校驗測試基地等項目建設。
          第六章匯聚新舊動能轉換三大動力
          把深化改革、推動創新、優化投資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根本動力,加強系統謀劃和協同推動,持續激發全社會活力和創造力,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一、改革推動動能轉換
          尊重市場作用和企業主體地位,著力攻克阻礙經濟發展的難點、消除人民群眾反映的痛點、疏通影響市場活力的卡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競爭公平有序。
          (一)加快推進經濟體制改革。
          1.推進市場主體健康發展。發揮國有企業在新舊動能轉換中的引導和帶動作用,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積極開展兼并重組、資產證券化、員工持股、差異化考核等試點工作。支持民間資本通過出資入股、股權收購、股權置換等多種形式參與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保護中小股東投資權益和經營話語權的有效方式。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制定國有資本投資負面清單,完善國有資本運營平臺,加快推動國有資本向戰略性、創新性、引領性產業布局轉移。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快推進規模企業規范化公司制改制和市屬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貫徹落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十條意見,全面實施以負面清單為主的產業準入制度,進一步放寬民營經濟市場準入,發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模式。實施小微企業治理結構和產業結構“雙升”戰略,加快推進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和信用擔保體系建設。
          2.優化資源要素市場配置。加快建立差別化的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對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實施差別價格、超定額累進價格等政策,促進各類資源集約高效利用。構建節能減排市場化機制,積極開展用能權、碳排放權、水權、排污權交易試點。深化電力、油氣體制改革,積極落實上級交通運輸價格有關政策,切實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加快完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運行機制,規范公共資源交易規則、流程和標準,努力提高資源要素配置效能。建立健全“飛地”項目財稅分享制度,引導生產力跨區域布局。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和企業信息披露制度,推動數據資源開放共享。
          (二)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
          1.加大簡政放權力度。通過“四減一降”,實現精準協同放權,著力降低涉企收費,放寬市場、行業、從業準入條件,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的干預,最大限度地向市場放權。加快行政許可事項清單標準化建設,積極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實現市屬開發區享受市級審批權限、縣區開發區享受縣級審批權限。
          2.提升政務服務水平。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加快政府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打通“信息孤島”。推進“一網通辦、一門集中、一窗受理、一鏈辦理、一線連通、一次辦結”“六個一”集成服務改革,著力解決環節多、效率低、辦事難等問題,大力提升全程網辦率,努力實現企業、群眾辦事“一次辦好”,必須到現場辦的力爭做到“只進一扇門”。加大商事制度改革力度,持續推進“多證合一”“證照分離”改革,推進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和電子營業執照。樹立“企業別跑我來跑,我為企業代跑”理念,主動為企業送政策、送優惠、送服務,積極幫助解決困難和問題,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3.加強事中事后監管。適應新經濟發展需求,量身定做監管制度,為新經濟發展營造寬松便捷的成長環境。明確監管內容、創新監管方式、建立統一高效的數據采集、監測、分析和預防體系。建立對跨界融合經濟的部門協同監管機制,提升快速響應能力,引導健康發展。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全面建成以“三庫一平臺”為主體、覆蓋全社會的信用信息系統,培育一批在國內具有品牌影響力的信用服務機構,把查詢使用信用記錄嵌入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各領域、各環節,完善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深入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完善“一單、兩庫、一細則”動態調整制度。
          4.完善法治保障體系。全面清理制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法規規章,加快制定公共數據和電子政務、社會信用、科技成果轉化、知識產權保護、能源節約、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的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強化對執法全過程的監督管理,加快權責清單標準化建設,以清單管理推動規范用權,切實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加強新設行政許可審查論證,開展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和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建設行政處罰、行政強制權力網絡運行系統,實現市縣互聯互通。
          二、創新驅動動能轉換
          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以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為統領,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一)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和政府引導機制,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打造創新型產業集群。實施“雛鷹”“瞪羚”“躍升”計劃,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壯大高新技術企業,形成梯次培育、逐級攀升的良性格局。引導和支持企業建立或共建研發機構,穩步推進市級重點實驗室建設。支持骨干企業與高校院所、金融機構及上下游企業合作成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或產業技術研究院,實現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的有機銜接和深度融合。
          (二)完善產業創新支撐體系。聚焦研發、創業、成果轉化、科技金融四大功能性平臺,強化自主創新,建設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提高核心競爭力。著力打造以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黃河三角洲現代農業研究院、國家大學科技園為支撐,以國家采油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若干國家和省、市級研發平臺為骨干,以中試基地、生產力中心、檢驗檢測中心、科研儀器共享平臺等創新服務組織為基礎的創新服務體系。按照“四個一”目標,持續推進傳統優勢產業優化升級,幫助每個主導產業至少組建一個技術創新聯盟、建設一個產業技術研究院、制定一個產業技術路線圖、突破一項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積極推進黃河三角洲現代農業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凝聚中科院和山東省創新資源,合作開展重大科技創新活動,推動形成現代農業技術創新及應用示范基地。積極引進、合作共建特色高水平大學和科研院所及其分支機構。聯合國內石油高校,規劃建設國家級石油技術轉移轉化中心。
          (三)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全面落實省政府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實施意見,深入實施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建立對創新人才的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機制,鼓勵技術、管理、數據、知識等新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發展線上線下結合的科技成果交易,加快構建專業化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培育壯大技術交易市場。深入推進全國知識產權示范城市、中國(東營)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建設,強化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培育,加快發展知識產權服務業,搭建完善知識產權運營服務交易平臺,健全知識產權侵權查處機制。積極參與促進科技與金融結合試點、投貸聯動試點,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風險投資,創新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搭建科技金融協作大平臺,構建覆蓋創新鏈全過程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四)推進科技創新創業園區建設。全面提升東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水平,探索建立油地校三方合作共建機制,加快高端人才、研發機構引進,建設石油鉆采裝備研究開發及產品供應基地、石油大學技術轉移轉化基地和油校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基地,創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鼓勵建設眾創空間等創新孵化平臺,推進眾創空間聚集示范區建設,實現孵化面積、入孵企業數量“倍升”目標。重點推進油田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打造油地科技人員創新創業、互動交流平臺。鼓勵各類創新創業孵化服務機構以市場化手段聯合金融、投資、技術轉移、知識產權等服務機構組建行業聯盟,促進創新創業服務資源聚集,為創新創業提供一站式服務。
          (五)加快推進軍民融合。落實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國家戰略,創新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和政策制度體系,推動軍民產業、科技、人才、基礎設施和軍隊保障社會化等方面融合發展。加強軍民科技融合創新發展,促進各類元素雙向流動,推進發展一批先進適用的軍民兩用技術,打造軍民融合產業園區。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差很痛视频| 黄色网址免费观看| 美女把尿口扒开让男人桶|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日韩专区精品系列| 男人精品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9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麻豆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精品三级国语在线看| 91蜜桃传媒一二三区| 大学生a级毛片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国产在线观看| 成人自拍小视频|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精品字幕久久久 | 国产福利第一页| 在线看片你懂的|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污污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免费被黄网站在观看| 成人观看网站a| 国产热の有码热の无码视频| 2021av网站|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鬼色| 9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天天影视综合色| swag合集120部| 日本理论片理论免费| 久青草视频在线播放| 桃花影院www视频播放|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 欧美换爱交换乱理伦片免费观看 | 欧美亚洲日本另类人人澡gogo| 国产精品吹潮香蕉在线观看| 8天堂资源在线官网| 国产超碰人人爽人人做人人添| 99久久99久久久99精品齐| 在线永久免费观看黄网站| 中文精品无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日本里番全彩acg里番下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