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落實《山東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方案》,加快構建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培育壯大海洋發展新動能,進一步提升經略海洋能力,實現由海洋大市向海洋強市轉變,我市制定《東營海洋強市建設行動方案》。對此,《東營日報》進行了解讀。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加強黨對海洋工作的領導,認真落實海洋強國戰略和山東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方案,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為統領,以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改革推動、創新驅動、投資拉動為動力,全力實施開放、融合、聚焦三大戰略,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把東營建設成為全國知名的河海生態文明強市、國際一流的海洋石化產業強市和環渤海現代特色漁業強市,打造山東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

提出了堅持海陸統籌、建設和諧海洋,堅持創新驅動、建設活力海洋,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海洋,堅持互利共贏、建設開放海洋,堅持民生優先、建設幸福海洋的主攻方向。

到2022年,全市海洋經濟取得顯著發展,海洋生產總值達到115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1%左右。陸海空間開發格局持續優化,海洋傳統產業實現較快發展,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取得突破。
到2028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3%左右。海洋創新動力更加強勁,海洋生態環境更加優美,海洋經濟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支撐作用顯著增強。
到2035年,基本建成海洋產業發達、海洋科技先進、海洋生態良好、海洋綜合管理高效、海洋文化特色鮮明的海洋強市。

堅持生態優先、園區集聚、油地聯動,統籌河口、海灣、岸線、海域開發與保護,探索灣區經濟發展新模式,推進海陸資源要素優化配置,構建“一核引領、兩灣聯動、多點支撐”的海洋強市建設大格局。
一核引領,軸帶展開。以東營港和東營港經濟開發區為引領,依托東營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優勢,沿東港高速發展軸和沿海藍色經濟帶展開布局,規劃建設東營新港城和濱海化工、海洋裝備、水產品加工、現代物流等涉海產業園區,形成海陸統籌、港城一體的海洋開發空間架構。
兩灣聯動,錯位發展。以渤海灣、萊州灣保護開發為牽引,統籌規劃產業發展空間布局,大力發展灣區經濟,加快形成分工合作、優勢互補、特色鮮明、差異化發展的良好態勢,構筑資源效益最大化的產業結構新框架。渤海灣優先布局濱海化工、灘涂養殖、海洋裝備、港口物流等產業,堅持東營港臨港產業園、河口藍色經濟產業園和利津濱海新區統籌規劃,一體發展,打造魯北高端石化產業核心區。萊州灣優先布局海洋裝備、設施漁業、海洋生物醫藥、文化休閑旅游等產業,依托廣利臨港產業區和墾利省級農高區,打造海洋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多點支撐,全域崛起。突出縣區經濟開發區、海洋特色產業園、濱海特色小鎮等載體建設,大力發展海洋裝備制造、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醫藥、濱海文化旅游等產業,構建全市陸海資源優勢互補、協調聯動的海洋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生態鏈,形成海洋強市建設全域共建、多點發力、競相發展的生動局面。

1、大力發展現代海洋漁業。以打造黃河三角洲國家生態漁業基地為目標,堅持綠色生態、優質高效發展理念,不斷壯大水產種業,重點發展特色品牌漁業和海洋生態牧場,培育水產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冷鏈物流、網絡銷售,建設專業市場,積極構建現代漁業產業體系,高水平推進“海上糧倉”建設。到2022年,全市漁業增養殖面積達到180萬畝,水產品總產量達到53萬噸,主要養殖品種良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海洋牧場占淺海增養殖面積的比例達到65%以上。
2、整合發展濱海化工業。以園區化、集群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堅持“三位一體”,優化濱海化工產業布局,延伸拓展產業鏈條,推動石化鹽化一體化發展,構建以有機原料和合成材料為主體,化工新材料和精細化學品為特色的化工產業體系,建設國際一流的濱海化工產業基地。到2022年,全市濱海化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4400億元。
3、穩步發展海洋油氣業。圍繞提升海洋油氣產業價值鏈,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強化科技成果轉化,統籌協調海洋油氣開發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有序拓展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空間,打造國際一流的海洋油氣資源開發基地。到2022年,控制儲量年新增1200萬噸,海上原油年產量保持在500萬噸以上。
4、優化發展港口物流運輸業。以東營港建設為核心,推進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海洋運輸、港口物流、集疏運體系一體化發展,開辟新的渤海灣航線,拓展大連——東營——天津,東營——煙臺——威海等線路甩掛、喂給、支線等業務,建設環渤海重要的液體化工專業大港。到2022年,港口年吞吐能力突破1億噸,液體化工品倉儲能力達到2000萬立方米以上。
5、優先發展濱海文化旅游業。以打造黃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為目標,依托黃河入海、新生濕地、野生鳥類等世界級旅游資源和黃河文化、石油文化等東營特色文化,發揮“黃河入海”品牌優勢,加快實施“旅游富民”三年行動計劃,傾力打造黃河入海國家風景帶、濱海濕地國家風景帶和黃河入海文化旅游勝地,提升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水平。到2022年,全市游客總人數突破2600萬人次。
6、突破發展海洋裝備制造業。面向深遠海資源開發,加快技術創新、生產設施升級和信息化融合改造,突出大型化、智能化、網絡化、一體化、個性多樣化、高可靠性、模塊化方向,積極調整產品結構,提高主導產品技術含量,擴大市場覆蓋面和占有率,著力打造特色鮮明、技術高端、國內一流的裝備制造基地。到2022年,裝備制造業總產值突破700億元。
7、培育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業。瞄準國際生物醫藥技術前沿,圍繞黃河三角洲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加大海洋生物醫藥研發攻關力度,努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積極開發綠色、安全、高效的海洋生物保健品、功能食品和海洋生物醫藥新產品,培育打造特色鮮明、集聚帶動力強的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到2022年,培育骨干企業15家,行業總產值突破100億元。
8、創新發展海洋新能源業。統籌海陸產業布局,穩步推進沿海光伏發電,依法依規有序開發海上風電。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積極搭建東營海洋新能源技術研發平臺,全面提升海洋新能源技術創新能力,培育壯大專業服務體系。到2022年,實現集中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350萬千瓦,灘海風電裝機容量120萬千瓦。
9、引導發展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業。強化政策扶持,在沿海工業園區,統籌布局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設施,規劃建設示范工程,推廣海水直接利用,引導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產業穩步發展。到2022年,海水淡化能力達到5萬噸/日,海水直接利用量達到600萬噸/日。

1、海洋科技創新工程。突出海洋創新平臺載體建設,圍繞海洋產業發展,實施海洋重大科技專項,推動關鍵共性技術突破,促進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壯大海洋人才隊伍,打造海洋應用技術創新與轉化基地。到2022年,海洋科技研發投入占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3%以上。
2、 海洋生態建設工程。堅持開發和保護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并舉,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維護海洋自然再生產能力,建立“河流——河口——海灣”污染防治聯動機制,實施陸海污染一體化治理,加快建設綠色海洋,為海洋強市建設奠定堅實的生態基礎。到2022年,全市海洋生態紅線區面積占管轄海域面積的比例不低于40%,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40%,濕地保護率不低于60%。
3、海洋文化培育工程。加強海洋知識宣傳普及,全面增強市民海洋意識,在全社會營造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濃厚氛圍。深入挖掘、傳承、培育和發展海洋文化,推動海洋元素在文化產業領域的全面滲透,打造具有東營記憶、時代內涵的海洋文化品牌。到2022年,全社會“親海、愛海、知海”的局面基本形成,為海洋強市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4、海洋開放合作工程。全面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加強與環渤海地區的經濟技術合作,引導企業“走出去”,多領域提升國際海洋合作水平,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
5、智慧海洋建設工程。積極對接國家智慧海洋工程,以海洋大數據平臺為支撐,積極實施“海洋互聯網+”行動,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海洋環境、海洋產業和海洋活動深度結合,逐步實現海洋信息透徹感知、通訊泛在隨行、超算互聯互通、數據充分共享、應用服務智能,提高海洋事務決策的科學化、智慧化水平。
6、海上安全保障工程。以有效保障海上安全為目標,完善安保基礎設施,加強海洋應急救援能力建設,構建本質安全、風險可控、運行高效、救援有力的海上安全保障體系。

1、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各級黨委、政府主體責任,為海洋強市建設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
2、深化改革創新,加快建立集中統一的現代海洋綜合管理體系。
3、強化政策扶持,建立東營海洋強市建設基金,引導全社會力量參與海洋強市建設。
4、突出項目帶動,加大“雙招雙引”和政策扶持力度,高標準建設海洋強市重點項目庫。
5、強化監督考核,將海洋強市建設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體系,確保方案提出的各項任務目標落到實處。